来自中石油管道局2014年工作会上的消息,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,管道局“走出去”成果丰硕,市场领域已开拓至31个国家和地区,全年国际业务收入和利润分别占到全局收入和利润的40%和56%。
“2014年,我们将进一步加快国际化步伐。”中石油管道局局长赵玉建表示,“走出去”开拓国际市场,已经成为管道局推进业务转型升级、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。
回首2013年:国际市场业务蓬勃发展
《经济参考报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国际市场业务的蓬勃发展,成为中石油管道局2013年经营业绩的一大亮点。这一年,管道局全年中标市场合同额350亿元,实现收入323亿元,利润超过10亿元。其中,来自国际市场的业务收入占40%,而利润额则占到56%。
数据显示,目前管道局业务市场已经进入31个国家和地区,特别是中东地区发展稳健,成为国际业务的主战场。2013年,管道局在巩固伊拉克原有市场基础上,新中标米桑原油外输管道和西古尔纳集输等项目,参与伊拉克战后授标的所有大型油田项目建设,开创了在伊拉克市场全面开花的良好局面,助力管道局跻身壳牌全球承包商,巩固伊拉克石油部优秀EPC承包商地位。
中亚市场也是捷报频传。管道局建设者曾在这里创下28个月完工的“中亚速度”,如今中亚C线工程施工中,他们超前谋划,未雨绸缪,提前研究制定工程实施方案,大力推行本土化作业,加大创新力度。该工程于2013年11月30日机械完工,12月30日投产,圆满完成任务,管道局再一次用实战成绩叫响“C PP”(管道局英文缩写)国际品牌……
同时,管道局在推进国际化进程中,项目管理团队属地化、国际化比例大幅提高,中东、中亚、东南亚地区 项 目 外 籍 管 理 人 员 比 例 超 过15%,其中伊拉克达到23%、哈萨克斯坦达到40%。
谈及国际化业务蓬勃发展的原因,赵玉建说,这一方面当归于中石油管道局一流的技术实力和卓越的施工能力,如今已成为管道局“走出去”的品牌利器;另一方面则缘于世界油气储运设施建设行业的广阔市场空间,中东、中亚、非洲、东南亚、拉美等油气资源富集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正全面加快工业化进程,油气能源需求持续旺盛,相关储运设施仍处于规模建设阶段。
布局2014年:“走出去”步伐进一步加快
“实施国际化战略,不仅是管道局推进业务转型升级、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,同时也是打造‘国内第一、国际一流国际管道工程总承包商’的必然选择。”赵玉建表示,2014年随着国内长输管道建设节奏的放缓,管道局“走出去”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。
据赵玉建透露,在新的一年,管道局国际业务将重点突出中东、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市场开发,大力开拓BP、壳牌、彪马能源等国际油公司工程建设市场,力争进入更多国家和地区。在稳定发展陆上长输管道业务的同时,积极发展油气田地面工程、海洋管道、L N G接收站、矿浆管道、单点系泊等业务以及相关技术服务业务,逐步形成产业链一体化开发的市场格局。
在中东地区,管道局依托伊拉克战略管道等大型项目,带动产业链各项 业 务 进 入 中 东 市 场 , 力 争 突 破L PG管道、中央处理站、天然气处理厂等新领域市场;密切跟踪约旦、阿曼等国家潜在项目,保持中东市场份额的长期稳定增长。
在非洲地区,既要深耕细作传统国家市场,又要加快进入新的国家市场,着力开发加纳、乌干达、喀麦隆和科特迪瓦等国家市场,以点带面,推动非洲市场深度开发。
在中亚地区,将重点筹备中亚D线、哈中原油管道增输改造等系统内项目,积极拓展系统外市场。同时在东南亚地区,密切跟踪马来西亚、印度尼西亚、缅甸、泰国、印度、孟加拉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市场,有效利用本土资源,不断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和项目中标率。
“此外,我们还将开拓拉美地区新兴市场。”赵玉建告诉记者,今年将加速在秘鲁、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等国家驻外机构注册,扎实做好搜集市场信息、熟悉当地法律、掌握建设标准、甄选合作伙伴等前期工作,创新市场开发模式,努力取得实质性突破。
三管齐下: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
赵玉建说,为进一步加快国际化进程,管道局今年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。
首先,夯实国际化基础工作。加快提高全员外语水平,逐步将外语能力纳入岗位任职条件;启动企业管理体系、标准体系文件翻译工作,丰富完善英文网站,加强对外宣传,不断提高C PP国际品牌影响力;创新国际从业人员激励政策,使价值贡献与薪酬待遇更加匹配,激发干事创业热情,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国际业务;提升国际公共关系管理水平,依托国家和中石油集团公司等驻外机构,促进市场高效开发、项目高效运作。
其次,提升国际资源整合能力。进一步完善市场信息、投标报价、采办物流、咨询中介、分包商等基础数据库,加快形成全球资源信息网络;深化国际合作,通过成立合资公司、建立战略联盟等途径,实现市场共享、信息共享、利益共享,特别要深化设计业务国际合作,加强对标学习,掌握标准规则,创新设计理念,提升设计水平;加快采办国际化进程,推动采办物流业务发展,构建覆盖全球的国际贸易网络,降低物流采办成本,提高竞标优势;强化属地资源培育、使用和管理,不断提高属地化经营水平。
其三,加强国际人才培养。根据自有国际化人才、外籍国际化管理人才和属地国际化员工的不同特点和需求,分类制定针对性和操作性更强的培训计划,切实增强培训实效;加快建设中亚、非洲等地区属地化员工培训基地,持续提高国际化和属地化管理人员比例,扩大规模总量,提升整体素质。特别是要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市场开发和项目管理人才,满足国际业务发展需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