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乐汇(4001·VIP认证)官网

  • 中船重工:造航母的为何跨界造吸管?


    鹏力科技集团吸管生产车间

      航母、吸管……是的,看起来如此不搭界的两个产品,却出自同一家企业——承造了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,同时也是全球产量最大、产品种类最全的吸管生产企业。对,就是我们平时喝饮料用的那种塑料管,而不是什么船体零部件。

      别小看这售价只有几分钱的吸管。去年,中船重工第七二四研究所下属鹏力科技集团的吸管产量超过300亿根,产值4亿余元,占据了全球高端吸管1/5的市场。通过发展吸管这样的非船产业,在造船市场持续低迷、行业利润率大幅下降的情况下,中船重工今年上半年利润总额却逆势上涨了6.3%,在刚刚公布的《财富》杂志世界500强企业中的排名也比上年提升了17位。

      跨界最初就是为了生存,但也不能像没头苍蝇似的乱“跨”

      一个造航母的企业,怎么生产起吸管来了?“企业跨界,最初就是为了生存。”七二四所所长周希辰说。

      20年前的七二四所,军品任务减少,员工待遇不好,几个技术骨干接连带着技术跳槽或“下海”。为了提高企业盈利能力,七二四所开始到民品市场上寻找机会。凭借军工技术优势,七二四所最先拿到的订单是家电生产线。“空调、冰箱、洗衣机……各种家电生产线我们都造过。”周希辰说。

      正是因为造生产线建立起的市场声誉,七二四所吸引来一家台湾企业。周希辰说:“当时中国还没有能力制造吸管生产设备。国外企业对我们搞技术封锁,设备卖得很贵。这家台湾企业就找到我们,问我们能不能自主研制一套吸管生产设备。”

      经过艰苦的技术攻关,七二四所成功造出了中国第一套吸管生产设备,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第一家吸管生产设备供应商。2000年,为了方便市场化运作,七二四所组建鹏力科技集团,吸管设备是其主业之一。“后来,在和吸管生产企业接触的过程中,我们发现生产吸管更赚钱,与其为他人做嫁衣,还不如自己直接生产吸管!”七二四所副所长、鹏力科技集团总经理吴兴旺说。

      没想到,这个自然而然的提议,首先遭到了员工的质疑:“咱们可是搞高精尖技术的,而且不是一般的高精尖,那都是最前沿的国防技术。吸管这么没技术含量的东西,是小作坊、个体户才做的营生,造大船的去造吸管,说出来不怕人笑话?”“科研院所搞科研才是本分,造设备还能算是技术产业化,造吸管简直就是不务正业!”“咱们既没有规模化生产经验,也没有市场营销经验,能赚到钱吗?”……

      “经过多次讨论,大家最终达成了共识:和平年代军品订单有限,研究所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,产业链必须拓展。但跨界要想成功,一定要充分调研论证,绝不能像没头苍蝇似的乱跨,有利润空间、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我们才敢尝试。”周希辰说,下定决心生产吸管,主要基于三方面考虑。一是吸管产业市场潜力巨大。2000年的市场调研结果显示,吸管设备生产企业平均年销售额约为300万—500万元,预计之后几年最多也就3000万元,而吸管的市场容量当年就有5000万元,预计每年还会有30%—50%的增幅。二是我们掌握制造吸管生产设备的核心技术,生产吸管有技术优势。另外,我们进行售后服务时近距离接触了不少吸管企业,对规模生产的管理方式也算有一些了解。

      以前是坐在家里等订单,现在是主动上门找生意

      虽然经过了谨慎调研和反复论证,但“跨界”之初,中船重工还是有过一段“水土不服”的痛苦经历。

      “最难过的一关是市场营销。”吴兴旺说,“军品是计划经济,坐在家里等订单就行了。我们搞家电生产线和吸管生产线,也都是客户主动找上门的。但吸管是完全市场竞争行业,当时多数大用户都已经有固定的供应商,我们的技术水平再高、产品质量再好,订单也不可能主动找上门。”

      为了拿到订单,吴兴旺亲自带队,两个月时间里,几乎走遍了所有叫得上名字的乳品生产企业。然而,陌生拜访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,跑了一大圈,只和几家小厂签了几万元的订单。鹏力科技集团副总经理李进清楚记得,他签下的第一笔吸管订单只有4000元:“当时心里可不是滋味了,之前做军品,一台设备就能卖上百万元,现在费了半天劲儿,才拿到个4000元的订单。”当年,吸管产品的销售队伍从8人减到了5人,年底发工资都得借钱。

      “但我们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,我们继续积极与客户建立联系,谈不成合同的就以加强沟通为主。日子久了,客户开始相信我们的产品品质和售后服务,销售额就慢慢上来了。”吴兴旺说。

      为了拿订单,鹏力科技集团想了不少办法“讨好”客户。2002年,刚刚进军吸管产业的鹏力科技集团就紧靠着伊利集团建了一家分厂,成了第一家把生产线建在客户“身边”的吸管企业。2003年,鹏力科技集团并购了自己的客户——一家深圳吸管生产企业,为的是获得一批经验丰富的员工和成熟的销售渠道。如今,鹏力科技集团已经与蒙牛、伊利、麦当劳、可口可乐等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,还开发了不少餐饮和商超客户。

      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后,鹏力科技集团又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开拓起国际市场,鹏力吸管成了国际知名品牌,鹏力科技集团也成了不少世界500强企业的供应商,他们还积极与国际企业的科研团队合作,开发出了热变色产品等吸管新品种。

      虽然现在吸管不愁卖,但是技术创新永远不能停

      “如果说我们跨界吸管产业有什么优势,第一条就是技术能力。技术是我们进军吸管产业的底气,也是我们抢占市场的敲门砖。”周希辰告诉记者,研究所发展吸管业务10年的经历,让全体员工看到了保持技术优势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。2012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平均比例为1.87%,而鹏力科技集团研发投入占比则超过了8%。

      “吸管产品看起来简单,但其实生产过程技术含量很高。”吴兴旺说,七二四所研制的第一条吸管生产线只能生产最普通的直管,而且需要5台设备,生产效率低,质量控制压力也大。因此,企业第一次技改就是提高生产设备的自动化程度。2003年,为满足乳制品客户需要,鹏力科技集团研制出我国第一台U形管自动包装设备,不仅丰富了产品品种,而且将生产效率由此前的每分钟200根提高到600根,后来又提高到每分钟1000根。2008年,鹏力科技集团又攻克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纸包装技术,实现了独立包装吸管的无人化生产,再次将生产效率提高了一倍,为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奠定了基础。

      在日子过好的时候,鹏力科技集团也没有停止过技术创新。“我们发现U形管有个弊端,当容器内饮料比较满的时候,很容易发生虹吸现象,就是有时候饮料会自己从吸管里漏出来。”吴兴旺说,“于是我们主动跟乳制品企业商量,将吸管改进为伸缩管。”

      U形管改伸缩管,要重新设计生产线。最早的伸缩吸管生产线上,穿管、卡口、扩口等工序都得人工操作,生产一根吸管需要六七个人。2010年,鹏力科技集团研制出全自动伸缩管自动化设备,伸缩管的生产效率也提高了。

      如今,鹏力科技集团已经开发了上百种吸管产品,取得了30多项专利技术,其自主研制的自动化成型包装设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。最近,他们又主动研究起生物降解技术和绿色塑料助剂技术。“下一步,我们还要把产业链延伸至包装容器,以及刀叉勺等,热塑工程业务板块的‘十二五’目标是产值到10亿元。”谈到未来,周希辰充满信心。

      在中船重工,像七二四所这样成功跨界的例子并不少见。中船重工一直将发展非船产业视为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。今年1—6月,其非船业务经济总量同比又增长了23%。

    欢迎加入4001百老汇会员

    专属特权优惠

    专享购物便利

    了解会员计划

    请在出入境时关注

    4001百老汇在全球的200+门店

    查找免税店

    精彩促销

    众多品牌 折扣进行中

    免税购物指南

    咨询热线

    400-050-0180

    客户服务

    免税预购

XML 地图